整地、播種、育秧……連日來,在湖北蘄春縣赤東鎮酒鋪村的一片片水田里,隨處可見一群群忙碌的身影。
“秧苗長勢不錯,今年的再生稻肯定會有個好收成?!?月中下旬以來,酒鋪村黨總支書記管杰的心思,一直被拴在大田的秧棚里。眼下,已日漸青綠的秧苗,可一點都馬虎不得。溫度高了,要敞開棚口通風;溫度降了,要蓋好薄膜保暖。
管杰告訴記者:“今年1月份,村里就和米業公司、鎮農業服務中心簽訂了種植、收購再生稻的《農業訂單合同》。合同約定得可詳細了,我們村2300畝水田,要按照服務中心的技術要求生產,適時播種,合理施肥、灌溉,降低農藥、化肥用量。收獲時節,米業公司要根據當時的市場行情,高于普通中晚秈稻谷價格0.05元/斤收購我們的再生稻谷?!?/p>
什么是再生稻種植?管杰解釋,再生稻即種一茬收獲兩回的水稻,頭季稻收割后,利用留在田里的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稻谷?!霸偕臼撬痉N植的一種模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再生稻必須在溫、光、水條件適宜地區種植,才能保證穩產高產。蘄春地區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植再生稻了。和種雙季稻相比,種再生稻不存在搶收搶種;和種一季稻相比,它又多收一次?!?/p>
“種植再生稻,兼顧了勞力、地力、產量,可以說是‘一種兩收三頭好’?!惫芙苷f,這些年,村里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了,農業用工成本高,早晚連作的雙季稻模式,農民覺得不劃算。而種植再生稻,具有再生季不用育秧、移栽等優勢,大大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產量和效益明顯更高,也就越來越受到村里老人的青睞。
作為確保中國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蘄春云杰再生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呂云清對發展再生稻信心十足。他說,去年,依托扶貧832平臺,蘄春再生稻稻米銷量達7000萬元。今年,縣里的龍頭企業早早就和酒鋪村簽訂了合同,就是看準了這里再生稻的品質。
說起再生稻,蘄春縣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國平跟記者聊起了前景:“我們正在著力打造優質稻(再生稻)產業鏈,力爭到2025年,全縣優質稻(再生稻)面積達60萬畝,綜合產值超50億元。在赤東鎮四十八圍將建成的萬畝示范基地,核心區就是酒鋪村?!?/p>
“我們村里的人,都是種再生稻的行家里手了。這些年,包括謝華安院士、鄧秀新院士、張啟發院士、傅廷棟院士在內的好幾位專家,都到我們田里來指導和測產。華中農業大學還在村里租了田,建起再生稻蘄春創新基地。這不,到3月28日,向洪順等7位大學生就來到村里開始做科研了?!惫芙芘d奮地說。
“再過段時間,就要插上秧苗了?!贝蛲钡诌h山的水田,管杰滿懷希冀,“今年勢頭不錯,預計水稻頭季、再生季合計畝產能維持在1000公斤以上呢?!?/p>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銳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鈺
配音:白冰
動畫:李宜蒙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蘄春縣農業農村局、華中農業大學提供?
三月的南疆,春風和煦。阿克蘇地區拜什艾日克鎮托萬克墩博依村的大塊條田,平整開闊,綿延到視線盡頭。小麥植株中間,清澈的水流從一條條黑色塑料管中噴射出來,灑落在兩側的土壤中,田間頓時濕氣氤氳、霧氣升騰。
“水從那頭的泵站打過來,經過主管、分支管,再抽到這些‘毛細血管’,水的‘經絡’一下子打通了。你瞧,才一會兒工夫,這地就喝飽了水?!卑菔舶湛随傓r技站農藝師吐尼沙克孜·艾力捻起一小撮黃土,細細查看滲水深度和土壤濕度。
“第一次澆水時,苗子才剛探出腦袋,一眨眼就這么高了。這滴灌帶,可真攢勁!”這片耕地的承包者、阿瓦提縣綠景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木合臺爾·吾休爾接過話茬。
拜什艾日克鎮所在的阿瓦提縣,是新疆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過去,這里的土地碎片化嚴重,大型農機在田間寸步難行,導致高效節水技術難以推廣,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不高。
“這里原來都是凹凸不平的小碎田,這邊凸起這么高,那邊卻洼進去一米多。土地被橫七豎八的埂子切開,大大小小,各屬各家?!闭f起過去的光景,木合臺爾·吾休爾直搖頭。
地塊面積不小,但卻旱得很,村民種地收益不高,咋辦?“平整土地,搞承包,上滴灌!”托萬克墩博依村村委會主任、大隊長阿迪力江·巴圖爾送來解決之策。
“整地的錢又從哪里來?承包給大戶能不能有收益?”對碎田、窄路、土渠已見怪不怪的村民們,一下子炸開了鍋。
為了讓心存疑慮的村民吃上定心丸,縣里決定:走“先示范,再推廣”的路子!
2021年,一塊800畝的高標準農田在阿瓦提縣鋪開建設,大規模土地平整讓碎田變條田,讓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水高效。年底一測產,實際效果更是一目了然。
“平整一畝550元,上滴灌一畝250元,澆地方式從一季3次漫灌改為9次水、7次肥的水肥一體化模式,每畝小麥產量從470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畝均增收達到800元以上。也就是說,當年就收回了成本?!卑⑼咛峥h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員阿里木江·依不拉音掰著手指頭向記者介紹。
“以前大水漫灌,不僅肥料上不勻,而且需人工打埂子攔水、分水,一個人一天只能管二三十畝地。如今,用了水肥一體化智能滴灌系統,一個人一天能澆300到500畝地,省時省事又省力?!蹦竞吓_爾·吾休爾說。
道路相連、土地平整,讓產業蓄勢待發,群眾依托產業致富的熱情高漲。村民自發組織成立合作社,將各家各戶的耕地入股,讓小碎田連成網,從而迸發出了大效益。
“像這樣的土地平整,都是農民自發以合作組、合作社的名義進行的,政府也會通過積極爭取高效節水滴灌項目,給予高效節水滴灌補貼,建立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社會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卑⑼咛峥h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李揚告訴記者。
“人不虧地,地就不會虧人。今年合作社1500畝小麥,上了1000畝滴灌,土地整理好了,又用上了滴灌,小麥產量一定會噌噌往上躥呢?!蓖G意盎然的麥田,木合臺爾·吾休爾充滿期待。
陽光下,一簇簇冬小麥喝足返青水,正舒展枝葉,迫不及待地進入拔節生長期。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慧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慧提供
“前段時間,廣西持續低溫下雨,沒法備耕?,F在,我們趁著天氣回暖,爭分奪秒趕上春耕進度,做好水稻育種播種工作,確保今年糧食增產豐收?!甭撠S合作社理事長鄭成功一邊忙著一邊向記者介紹。
在廣西賓陽縣的聯豐合作社的育秧工廠里,人們正在加緊進行水稻工廠化育秧,擺盆、墊土、播種、澆水、覆土……整個流程有條不紊。莽莽田野上,數十臺拖拉機齊上陣,正開展土地翻耕和平整作業。
農時不等人。為在清明前完成2000畝早稻種植工作,合作社40臺(套)機械設備全部投入育種、機耕、機插等環節,確保每天作業量達300畝左右?!拔覀冞x用的是優質雜交香稻。這種香稻具有抗寒抗溺特性,產量比常規稻每畝高出20%,今年產量預期能達1900噸至2000噸?!编嵆晒φf。
為應對異常天氣等不利影響以確保豐收,工作人員在田間設立氣象站、水文站獲取精準數據,并利用賓陽縣“優質稻全產業鏈智能管理平臺”,通過在田間架設的攝像頭,隨時監測病蟲害等情況。他們還對現有農機設備進行更新換代,增設無人機設備,在植保環節做好防控。
賓陽縣是廣西糧食重要產地之一,在當地“水稻種植圈”,無人不知鄭成功。今年34歲、學經濟出身的鄭成功,將經濟學知識用于種糧事業。2015年,聯豐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初成立時,他便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規劃”。如今,經過7年發展,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流轉核心面積近2000畝,配備涵蓋工廠化育秧、機耕、機插、統防統治、機收、烘干、精米真空包裝等現代農機設備80余臺(套),整套設備貫穿于整個水稻生產全程。
眼下,鄭成功已由一位農民轉型為農業職業經理人。他不僅自己投身農村農業事業,也積極培育一批年輕的新型農人。每年春節期間,外出務工年輕人返鄉,他便挨家挨戶登門動員他們留下。在他的動員下,不少年輕人紛紛選擇留下,加入聯豐合作社。
如今,在育秧工廠、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年輕人操作農機進行春耕生產的身影。85后青年黃文貴,2019年回鄉加入合作社,參與水稻生產全面工作?!霸谶@里工作,時間比較自由,既能照顧到家人,還能免去很多日常開銷,每年薪資最低都有6萬元,比在外打工強不少?!?/p>
“同為年輕人,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當下,還要考慮他們的未來?!鞭r忙之余,鄭成功請來農機師傅,教授年輕人駕駛和維修技術,讓他們既能務工掙錢又能學到一技之長,在廣闊田野里施展拳腳、實現夢想。
“種田種地沒前途的舊觀念早已過時了!現在農業收益越來越好,年輕人都愿意回到農村發展?!蓖瑸?0后的新橋鎮富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忠富告訴記者,他的團隊中最年輕的僅21歲,侄子大專畢業后也回村學習農業植保技術和農機操作,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周仕興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周仕興,夏姚、黃文蓮提供
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梅川鎮牙利村高標準農田項目現場,一畦畦新修的農田整齊劃一,挖掘機、推土機在田間穿梭,新翻整的土地不斷向遠處延伸,現代農業發展已見雛形。
“你看這一片片整齊的地,多壯觀!還有這些農機,以后不僅種地更方便了,收入也會大大提高?!笨粗锍煞?、路成網的大片農田,牙利村村民包愛軍滿懷期待地告訴記者。
“突突突……”岷縣鄉巴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復元正忙著檢修各種農機設備。合作社共有機械32臺,其中大型拖拉機5臺,還有各種犁地機、覆膜機、采收機等?!拔覀兤刚埩宿r機專業能手和修理工修理機械設備。春耕生產中,農機具不能掉隊,一定得讓所有農機處于備耕狀態,為耕種做好準備?!毙鞆驮f,目前,合作社農機已全部檢修完畢。
每年農忙時節,借助這些農機,徐復元一個人就能完成60多畝地的耕種、收割作業?!稗r機耕作省時省力效率高,去年5臺拖拉機耕地掙了10萬多元,今年又買了新農機,估計收入20萬元不成問題!”
今年岷縣堅持疫情防控與春耕生產雙管齊下,投入2.558萬臺農業機械助力春耕。各經銷商也早早配備了充足的農機物資,以保障春耕備耕有序展開。
在岷縣南川供銷社麻子川分社,記者了解到,供銷社儲備的農資物品充足,供銷社營業時間也有所延長,并且還免費提供各種農技咨詢服務,以滿足群眾春耕備耕需求。
“我們儲備的化肥、農膜、農藥,完全能夠滿足轄區內農民朋友的春耕生產需要?!贬嚎h南川供銷社麻子川分社農資負責人王鵬云說,現在供銷社不僅早開門、晚關門,還專程送貨上門,做好一條龍服務。
據了解,早在2021年10月,岷縣供銷聯社就對春耕備耕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多渠道籌集資金,確?;实緝滟Y金到位?,F階段,岷縣已儲備各類化肥1.832萬噸,約占全年總用量的87.2%;儲備農藥237噸,約占全年總用量的79%。全縣春耕生產各類農資儲量充足,能夠滿足生產需求。
在岷縣維新鎮馬蓮灘村村委會里,岷縣農技中心技術專家正在進行技術培訓?!拔矣X得這個培訓很及時,專家講的也實用,對今年的春耕幫助很大?!贝迕褛w云橋稱贊道。近年來,岷縣加大科技助力農業生產力度,選派各類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手把手教授各類農作物種植技術,并實行技術跟進服務力度,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今年,岷縣將進一步加大耕地地力保護力度,通過壓實耕地保護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落實糧食儲備管理責任制和種糧補貼政策宣傳等措施,確保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達到25.5萬畝,糧食產量穩定達到6.7萬噸以上。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冰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衛俊 安利強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冰雅提供
“你看,這穗子80%以上都黃了,可以收種了?!鄙陱V勒拿著一個小小的種子袋走進田里,小心地摘下幾粒放進去。
申廣勒是安徽一家種業公司的高級農藝師。三月的三亞,中午氣溫已是30度,申廣勒頭頂烈日走在三亞南繁基地的田埂上,邊走邊察看每塊田里的水稻長勢情況。
這里的稻田與普通稻田不同,一塊田被分成了很多小方格,每個小方格里的水稻長勢也都不一樣,有的正在開花,有的稻穗已經變黃,有的葉子綠一些,有的淡一些?!懊總€小方格里是不同的水稻育種材料,上面都掛有標記牌?!鄙陱V勒解釋。
今年40歲的申廣勒2008年從安徽農業大學水稻育種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就一頭扎進了三亞南繁基地,成了千千萬萬候鳥式育種人之一?!拔颐磕?1月初來三亞,要到第二年4月底收完種子才能回合肥?!?/p>
海南的三亞、陵水、樂東一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每年的秋冬時節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到此開展科研育種。眼下,至少有上萬名科技人員正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
每年都來南繁基地做啥?申廣勒說,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從合肥帶來的育種材料完成加代配組,看哪些材料組配在一起能夠獲得更好的雜種優勢,收好急需加繁的親本種子后由公司送到江蘇、湖南、福建等地制種,再推廣到廣大農民手里。
“‘加代’是什么?”面對記者的疑問,申廣勒解釋:育種的“加代”,即在育種過程中,增加種子繁衍的世代。簡單來說,就是一年之中,讓種子多繁衍一代。因為不管是傳統的雜交育種,還是現在利用生物技術進行育種,都需要多代的繁殖、選育,才能最終育成一個新的品種。
申廣勒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在基地里一共種了一萬一千份材料。春節期間,他和同事堅守基地,這也是他在海南過的第八個春節。
走著走著,申廣勒來到一塊已經抽穗的稻田里,拿起小剪刀開始整穗套袋?!敖衲隁鉁馗?,很多地都快收種了,只有10%的地還在抽穗可以做雜交?!敝灰娚陱V勒拿起一個穗子,嫻熟地剪開一粒粒稻殼,挑出細小的花藥,然后套上紙袋。在小小的稻粒上“做手術”,整個過程堪比繡花。
不遠處,頭戴草帽、背著挎包、正認真在本子上做記錄的,是申廣勒的同事喬木。記者湊上去一看,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用鉛筆記錄著編號、組合名稱等,還用紅筆做著不同的記號。
“這些畫圈的是檢測沒通過的,畫鉤的是通過了的?!眴棠局钢咀由系挠浱枌τ浾哒f,基地的苗到期會剪下葉子,用快遞送到公司位于合肥的檢測室里做分子檢測,檢測抗稻瘟病基因、抗白葉枯病基因等,他需要詳細登記好檢測結果。
水稻大面積收種期即將到來,申廣勒仍然忙得一刻不停?!暗冒咽O碌奶镒鐾觌s交,秈稻一般是中午11點半到12點開花,粳稻是12點半到13點開花,溫度高可能提前,溫度低可能推遲,授粉必須要在這個時候進行。雜交做完,下午就要到別的田去收種?!?/p>
給水稻做雜交,這可是一天當中太陽最毒的時段!苦嗎?申廣勒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前兩年他回安徽淮南老家,無意間看到整個村子都在種他們公司選育出來的種子,村民還一個勁兒地說“這稻好,產量高,飯好吃”。聽著老鄉們的夸贊,他心里可美了。
“今年一定會選育出更好的品種?!鄙陱V勒信心滿滿。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曉櫻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視頻由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曉櫻提供
“突突突……”3月12日上午10時,張天學的農資庫里,加滿油的4輛拖拉機先后啟動,帶著播種機、施肥耬和兩車種子、肥料,開往春天的田野。
拌種子、調壟距,張天學一步跨進駕駛室,拖拉機在剛剛解凍的土地上勻速行進。犁鏵劃過,休眠一冬的土地睜開惺忪的睡眼。
“今年種350畝小麥,一臺機子一天100多畝,兩天就播完了,快著呢?!贝跉獾拈g歇,張天學笑著拍打身上的土。在寧夏銀川市賀蘭縣金貴鎮紅星村,地里種什么、種多少,張天學是個“風向標”。這幾年,他流轉了1200畝耕地,種植玉米、小麥和西紅柿,每年土里“刨金”60多萬元。
賀蘭縣是寧夏平原上的種植大縣,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然而,玉米因生長周期長,一年只能種一茬,三分之一時間土地都在“躺平”,導致耕地利用率低、農民綜合收益少。
如何既穩糧食生產又保農民增收?銀川市提出“頭茬小麥二茬菜”“頭茬糧食二茬草”等“糧菜”“糧飼”“糧油”麥后復種模式。以“糧菜”復種為例,頭茬小麥雖然收益少,但收割早,二茬秋菜在臨冬前完全能夠成熟,每畝產值至少2000元,一畝地收益較種植一茬玉米多收1000元以上。
秋后復種,聽起來很美,可到下種時,農民的顧慮卻有一籮筐?!靶←準軞夂蛴绊懘?,遇上極端天氣,可真就應了老輩兒的話,‘種在人,收在天’嘍”“咱也沒種過菜,萬一賠錢了咋辦”……說到底,還是沒見到實打實的效益。
今年剛翻過年,紅星村黨支部書記周玉兵就召集14個村組長開會,動員大家帶頭實施糧菜“混搭”、秋后復種。周玉兵開門見山:“開春種小麥,政府一畝地補100塊。麥后種菜,不光派技術員指導,收菜的時候還有最低協議價。不想自己種的話,還能流轉給南方的蔬菜商?!?/p>
一席話后,村組長議論紛紛,有的動了心,也有人觀望。見狀,周玉兵一個電話叫來了種植大戶張天學和蔡斌“現身說法”。
“就拿大白菜來說,一畝地產量1萬斤,保底價一斤兩毛五,一畝地能賣兩千多呢!西蘭花一斤三四塊,一畝地兩千斤,這就七八千了。咋不能種?”張天學點開手機上的計算器一筆一筆算起了賬。
蔡斌的賬本更誘人:“去年,我種了100多畝小麥,秋后二茬全部復種甘藍,陜西、甘肅的老板直接到地頭上來收,一斤一塊三,一畝地8000斤,除去成本,凈利潤六七千。光這一茬就掙了60萬元!”
這一算,村民劉衛坐不住了,當場決定自家20多畝地頭茬就種小麥了。還有10多戶農民也加入麥后復種菜。張天學等幾個種植大戶拍著胸脯:“機械設備不是問題,臨近的永寧已經建成了蔬菜加工企業。這樣種,大伙兒就把心放肚子里?!?/p>
這段時間,農民積蓄一冬的能量在土地上盡情釋放。今年,銀川市小麥一地兩茬生產經營主體將超過50家,麥后復種面積15萬畝。除春小麥種植補貼外,銀川市還對區外調入春小麥種子的企業給予各20萬元本級財政資金獎勵,加大對小麥等糧食生產投入資金補貼力度,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覆蓋面。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建宏 張文攀
配音:白冰
動畫:李宜蒙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視頻由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建宏、張文攀提供
零碎土地還能拼成糧田?沒錯!春光融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農民陳允樂站在地頭,一望無際的萬畝耕地,滿綴著麥苗的綠意,一片生機勃勃。
施肥,是今年春耕的首要工作——“呼啦啦!”手握著遙控器,陳允樂輕點幾下,一架氣派的無人機騰空而起,所到之處,肥料均勻撒下。
“用不了一天,我們農場800多畝耕地的施肥就能完成?!标愒蕵费壑辛髀蹲院?,指著遠方對記者說,“耕地連片,無人機方便飛,大型農機也好開,不再擔心侵占別家的地?!?/p>
一旁的農戶李勇華連連點頭:“我家里有8畝地,以前分散在各處,起早貪黑地干,收成也不太高,現在把地流轉給允樂,我可解脫了?!?/p>
李勇華說的是新莊鎮正在推動的萬畝優質糧食基地建設。這里以前大多是小規模種植,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特別是隨著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一些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日益凸顯。
如何盤活“沉睡”的土地?2021年1月,新莊鎮按照國家政策,在前期摸排情況的基礎上,確立了“依法、自愿、有償”“暫行收回、臨時發包、大戶耕種、到期退還”等原則,鼓勵村民入股、托管、流轉土地,“拼”散地為整地,化小田為大田,提高耕地質量。
“每畝地每年流轉費用為1000元,年底各家農場根據種植收益分紅,農忙時下地干活按日結算工資,不種地了也可以到鎮上的機械加工廠打工……”聽著這些政策,李勇華下定決心流轉自家的地,樂得清閑。年輕些的陳允樂則決定繼續扎根土地,競標家庭農場,干一番事業。
整合零碎土地資源,新莊鎮“大手筆”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繡花功夫”推動農村土地集中連片流轉……“通過競標,我們這22個大戶被選了出來,22個家庭農場也隨即成立?!标愒蕵氛f。
“想不到萬畝糧食基地真就建成了?!崩钣氯A樂不可支,“集約連片后,小地塊之間的田埂壟溝整平了,水渠和小路復墾了,我家的地竟多出半畝!”
土地整合還能給村集體帶來“溢出效益”。經過測算,萬畝糧食基地土地連片成方后的溢出率約為7%,溢出帶來的村集體收入,再投入耕作中,能進一步降低種植成本。
前不久,陳允樂購買了一臺市場價格為12萬元的播種機,政府補貼高達3萬多元。談起未來,陳允樂信心十足:“以后農場還要購入更多機器,提高機械化程度,咱也向著智慧化農場靠近?!?/p>
除了科學耕作理念外,如今,農戶心里更增添了生態保護理念。在政府的組織和專家的指導下,減少農藥使用、種植挺水植物、規劃生物棲息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正成為耕作和生活的新常態。
“土地整合只是第一步?!毙虑f鎮人大主席王先巍介紹,“主要灌水渠道,村里的瀝青路、水泥路都是新鋪就的。你看那邊,正在建設的就是糧食產業園,今年年底建成后,糧食基地的生產、倉儲、物流、管理將在這,一站式完成?!?/p>
抬頭再望,無人機還在飛行,陳允樂蹲下身來,輕撫麥苗,憧憬說:“我們新莊耕地普遍是稻麥輪作,待到夏日小麥收割,溝渠送水,栽下禾苗,萬畝連片水田,又是另一番美麗景象?!?/p>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雁 劉已粲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光明日報江蘇站提供
“‘嘚嘚’‘喔喔’……”一頭頭在山里穿梭的小毛驢像跳動的音符,或馱運糞肥或拉銀犁翻起肥沃的黃土,鄉親們正忙著春耕備播,在梯田里播撒豐收的希望。
這里是太行山深處。一座座山嶺上,一層層的梯田從山腳盤繞至山頂,錯落有致,蔚為壯觀——這就是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中國第二個長城”“了不起的人間奇跡”的河北省涉縣旱作梯田系統。
“去年我家梯田里種的是‘金皇后’玉米,今年打算種‘紅苗老來白’谷子,不重茬才能實現高產?!痹谏婵h井店鎮王金莊村南的梯田里,42歲的農民王未如一邊揮钁頭干活,一邊跟記者聊著今年種田的打算。
“你不知道吧,我們村里有個‘種子銀行’,有上百個品種呢?!蓖跷慈珙H感自豪,“嶺頭山藥,村邊麻;洼地高粱,崗上花(棉花)。鄉親們家的梯田適宜種什么都可以到‘種子銀行’借種子,有了這個‘種子銀行’做后盾,我們的老品種就不會斷檔了,旱澇都能保豐收?!?/p>
在這么個小山村里還有“種子銀行”?帶著疑惑,記者跟隨涉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賀獻林去一探究竟。
沿著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記者來到位于村中心的王金莊“種子銀行”陳列室。一排排陳列架上擺放有裝著五顏六色種子的碩大玻璃瓶,種子的標簽、品種、編碼等一目了然。
賀獻林介紹,隨著現代高產品種的大面積推廣,傳統農家品種之所以能在涉縣旱作梯田系統傳承保護下來,在于其更適合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無論是干旱少雨還是降雨豐沛,都能有個好收成。正是有物種多樣性優勢,當地通過“藏糧于地”的耕作技術、“存糧于倉”的貯存技術和“節糧于口”的生存技巧、天人合一的農業生態智慧,不但創造了規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觀,而且還創造出了獨特的山地雨養農業系統,保存了大量重要農業物種資源,實現了“地種百樣不靠天”。
“這個是8個葉的‘老紫玉米’,生長在南崖圪臺的;這個是7個葉的‘金皇后’,是王金莊五街李書榜在北坡種的;這個是‘二馬牙玉米’……”涉縣旱作梯田保護協會會長、最早參與種子收集的村民曹肥定是“種子銀行”的“行長”,他指著種子向記者一一介紹。
“‘種子銀行’不僅向群眾提供種子,而且提供技術指導,并聯合當地電商拓寬梯田農產品銷售渠道,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過去撂荒的2000多畝梯田重新種上莊稼,真正讓梯田綠起來了?!辟R獻林說。
靠著綠色生態的優勢,當地的電商王虎林等已將梯田小米、玉米糝、花椒等打造成“網紅產品”,賣到了全國?!拔覀兊奶萏镄∶酌尊び投?、清香可口,年銷量從幾千斤上升到十多萬斤,一直在增長。我發現消費者都是沖著梯田原生態的老品種來的,即便我們的小米賣10元一斤,大伙兒也都樂意買?!蓖趸⒘终f。
“今年,我家的梯田全種谷子了,我也準備發筆小米財?!睆摹胺N子銀行”借到谷種出來,王未如笑呵呵地對記者說。春耕時節,像王未如一樣來借老種子的村民絡繹不絕……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金立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光明日報河北站提供
2月,湖南省宜章縣楊梅山鎮平和村,正是3000畝油菜抽薹的關鍵時節。村民楊華扛著鋤頭來到地里,排出多余的積水。
“干的是父輩的老本行,種田!”他笑盈盈地對記者說。3年前,在廣東做生意的楊華回村創業,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成立了鑫威合作社,經營水稻制種、荷花套養小龍蝦、稻田養蝦。
楊華還記得,晚稻收后的一天,平和村原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吳章勇找到他:“老話說,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土地是農民的根本,不能白白荒了。你這1000多畝土地,有沒有考慮種油菜?不僅能給你帶來一筆額外的收入,還能保護耕地呢?!?/p>
看到楊華有些疑惑,吳章勇說:“我是說不明白,你放心,過兩天,我帶專家來給你講講?!?/p>
幾天后,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忠松被請到了平和村。
為什么油菜可以保護耕地?劉忠松專門來到田邊對大伙兒說:“1畝油菜能肥3畝水田!油菜是很好的前茬作物,油菜根系能分泌有機酸,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發生改變,促進土壤中難溶解的磷有效化,有利于水稻生長。油菜,尤其是芥菜型油菜具有植物修復功能,能富集土壤中的鎘等重金屬。油稻復種能減少作物病蟲害發生?!?/p>
劉教授給了大家一顆定心丸:“這里離高速路口近,盆狀地勢,連片種植油菜花很不錯,既可觀賞發展鄉村旅游,也可榨油?!?/p>
再次來到平和村,劉忠松教授還親手帶來了20多斤油菜種子。這是湖南農業大學油菜科研團隊培育的科技油菜新品種——四色油菜。
縣里請來油菜直播機,免費為大家播種。半天的工夫,楊華流轉的1000多畝土地就全部種上了油菜。
“他種,我們也跟著種?!贝迕駰罱軐τ浾哒f,“我們種的這四色油菜是早熟品種,不僅不耽誤水稻生產,還能增強土地肥力呢!”
在楊華的帶領下,平和村及周邊鄉村的油菜種植面積已擴大至3000多畝。
“這幾年,全村的冬閑田都種上了油菜。每畝油菜純利潤300元,僅此一項,我家每年可增加收入30多萬元。而且這地也越種越肥沃了?!钡乩锏姆e水排得差不多了,楊華站在田埂上望向遠處,“你看,這景色多美??!”
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油菜郁郁蔥蔥,菜薹拔節而起。星星點點的油菜花,好似按捺不住,在早春的雨里紛紛綻放。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禹愛華 龍軍
配音:白冰
動畫:李宜蒙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嘀、嘀……”閆紅巖跨上電動自行車,一擰電門,穿過早晨薄薄的霧氣出發了。他要圍著北趙家村全村的田地“巡邏”一圈。
初春時節,沉睡一冬的麥苗伸著懶腰挺立起來了,像是在歡迎他的“檢閱”。
看著綠油油的麥苗,閆紅巖打心眼里高興,眼睛卻不敢溜號。因為他不僅是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信陽鎮北趙家村黨支部書記,還是一名“村級田長”。
“到田間地頭‘打轉’,是‘田長’每周必不可少的任務?!遍Z紅巖說,“田長”的主要職責就是查看村內地塊種植情況,發現、勸阻那些亂占、破壞耕地和基本農田的違法行為。
村里耕地共有1100來畝,全都集中在村東邊。
閆紅巖騎車的速度并不快。有遮擋的地方,他就停下電動車查看一番。
隔老遠,隱隱約約看前面有人在地里忙活?!白?,咱們過去看看!”閆紅巖說。
到了跟前。原來是村里一位搞養殖的農戶正在取土。
閆紅巖趕緊過去制止:“這土可不能動!”
“俺就是為了給牲畜墊墊糞便,用土也不多?!鞭r戶辯解道。
閆紅巖說:“可不行。你挖一片、俺挖一片,這地頭還咋種?再說這也違法,咱村的村規民約是咋定的?可是不能瞎搞!”
在他苦口婆心的勸導下,這位村民心服口服,很快將耕地恢復了原貌。
“不光有從地里取土的,還有種樹的?!遍Z紅巖告訴記者,有村民覺得種糧不值錢,在基本農田種上樹,就出去打工了?!坝龅竭@種情況,我們就給戶主打電話,要他把地恢復原樣。永久基本農田不能種樹,得種植糧食作物,這個紅線可不能碰?!?/p>
一個多小時工夫,閆紅巖圍著村里田地轉完一圈,把電動車在村委會院里支好,回到辦公室開始填寫巡查記錄。
“當這個‘田長’是前年底的事了?!遍Z紅巖說。2020年11月,無棣縣在全省率先落實“田長制”工作,構建起了縣鄉村三級“田長制”管理體系,以解決困擾全縣的土地資源管理難題。
在村委會公示欄上,寫有三級田長姓名、電話、職責的標識牌格外顯眼?!澳憧瓷厦孢€有舉報電話和監督電話呢,可是不能大意?!遍Z紅巖滿臉嚴肅:“咱當了‘田長’,就要擔起這個責任?!?/p>
如今,閆紅巖還有了“新幫手”?!叭ツ?,縣財政投資,在重點耕地集中區搞了幾十個‘天眼’,都是高清攝像頭,360度無死角。發現情況,會把信息及時推送給我們?!?/p>
“能感覺到,對保護耕地,大家可是越來越上心了?!遍Z紅巖說。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配音:白冰
動畫:李宜蒙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由無棣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白市鎮龍鳳村,楊柳冒出新枝,枝頭小鳥吹響早春號角。一片新綠環繞的荒地上,5臺旋耕機“轟”地點燃引擎,正式拉開春耕大幕。
“別小看這些撂荒田,到了秋天,都會長滿金燦燦的稻谷?!薄巴恋厥盎恼摺痹曛钢麢C剛剛開過的地方,荒草被深埋至1.2米以下,翻出的新土散發出撲鼻的芬芳。
什么是“土地拾荒者”?就是那些能把撂荒田變成良田的能人。48歲的袁伯娟,生在、長在、創業在農村,干這行已經小有名氣。
袁伯娟和丈夫李香于在當地經營一家農機農藝專業合作社,他們購置了一批旋耕機,專為大型農業基地業主和家庭農場提供耕地服務。
“我就看不得大好農田撂荒長草?!?016年,袁伯娟在廣安市前鋒區代市鎮發現,有大量群眾外出務工,超40%土地撂荒,便和農民商量能否開墾出來種糧食。有村民質疑:“這田地都撂荒十多年了,現在翻出來再種,能有啥收成?”更多村民覺得合算:“只要你愿意幫我們把荒地開出來,我們今年就免費給你耕種?!?/p>
袁伯娟相信,有現代農業技術,荒田變良田并非難事。有旋耕機深耕,荒草深埋土里就是肥料。春去秋來,當金黃色的莊稼鋪滿田野時,村民豎起了大拇指。除去開荒、種子、肥料、管理、收割等各環節成本,每畝稻谷還有大約100元的利潤。
袁伯娟“拾荒”模式引起了白市鎮黨委政府的注意,研究后,他們決定:請來袁伯娟,在全鎮開荒種田。
今年臘月二十五,務工群眾大都已經返鄉。白市鎮龍鳳村舉行村民大會,只討論一個主題:村里的荒田荒地到底要不要拿給袁伯娟種?
會還沒開,村民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來——“我們的土地,憑啥免費拿給她種?”“大型旋耕機開進來,破壞了我們田地原有邊界,以后哪還分得清哪塊田是誰家的田!”“給她種也可以,總比一直荒著強?!薄?/p>
“鄉親們,靜一靜!”鎮黨委書記蘇明華扯開喉嚨,“袁伯娟來開荒種地,有較高的成本,前兩年不支付土地流轉金,但從第三年開始,大家可以按市場價收取土地流轉金,也可收回土地自己耕種,但不能再撂荒了?!?/p>
聽完這番話,大家又討論起來?!斑@種模式還是可以,她開荒后種了兩年,荒田成熟田了,我們收回來種也劃算?!薄伴_荒種田,前兩年收成好不到哪里去,不給土地流轉金,也可以理解?!薄?/p>
最終,當天到會的32戶村民,有28戶決定將荒田荒地交給袁伯娟耕種。目前,全鎮已有200多戶農民自愿簽約,將共計2000多畝撂荒田交給袁伯娟復墾。
在袁伯娟的帶動下,白市鎮有不少群眾也加入“拾荒”行列。洗馬村的周啟摸開荒30余畝、石盤村的徐永定開荒40余畝……他們有一個共同愿望:不要讓田地再荒下去。
離“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時節尚有一段時間,廣安大地早已一片繁忙。龍鳳村的那片荒地上,旋耕機隆隆開過,翻起了一片片新的希望。
?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東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林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來源于光明日報四川站
科研人員“會診”黑土糧倉
腳下積雪“咯吱咯吱”響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正帶領科研團隊在第三管理區的地頭上查看,為即將進行的科研試驗和技術示范做前期準備。
“我這邊要做秸稈試驗,需要8個池子”“我做節水、節肥、節藥各需要10畝,試驗示范需要100畝”……對專家們的要求,一同來現場的北大荒集團有限公司友誼農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國軍爽快答應:“沒問題,你們看中哪塊地,我們負責協調,全力配合?!?/p>
“這些年,對于黑土地保護,大伙意識都上來了,土地和牲口一樣,只讓干活,不給吃草不讓休息,指定不行。但我們做的都是一疙瘩一塊,零零散散的,特別需要專家給我們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睆垏妼τ浾哒f。
針對東北地區黑土地退化嚴重、地力透支等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問題,中國科學院牽頭與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合作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劉煥軍是黑龍江省三江示范區科研項目的總負責人。
“三江平原耕地面積近1億畝,不同地域的溫度、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千差萬別,黑土地保護必須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痹趧ㄜ娍磥?,黑土地是一個比人體還要復雜的系統,到北大荒集團各農場示范點做調研時,他都會借助圖文課件給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展示,反復傳遞一個理念:“當前,對于黑土地保護不能就土談土,就農談農,更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應該放在生態學和地理學的大系統,從山水林田湖草的大格局上來通盤考慮?!?/p>
這次劉煥軍帶領的是一支“混搭”的團隊,29家參與單位來自全國各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涉及農業機械、植物營養、植物保護、生態環境、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氣象、軟件開發等多學科。
自從2021年接手項目后,劉煥軍帶領團隊在三江平原各農場進行了全面摸底,問題一一顯現:“水資源消耗大、土壤耕性下降,智能化水平低?!?/p>
暗棕壤、草甸土、白漿土、黑土……在三江示范區友誼指揮部的一間辦公室內,擺放著團隊采集的不同深度土壤類型的樣土。
“像這種白漿土,三江平原有2100多萬畝,黑土層非常薄,土質硬、板、瘦,白漿層不透水,造成農田‘旱時硬邦邦、澇時水汪汪’,產量低且不穩定?!眻F隊成員王軼昂拿起其中一個樣本介紹,“目前按照傳統黑土地保護方式,在深翻地時,容易將白漿層翻上來,在地表結成非常大的硬塊,播種后出苗困難。此次科研攻關的一項重點就是改良白漿土的質量,不僅能有效保護耕地還將大大提高糧食產能?!?/p>
“春耕后,我們要在不同地塊做基礎數據的采集和積累,據此了解不同地塊的耕地,到底哪里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然后再分析病因,通過多學科會診給出個性化治療方案?!眲ㄜ娦蜗蟊扔?。
“雖然項目時限是5年,但黑土地保護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需要幾代科研人員扎根這片土地持續攻關?!眲ㄜ娬f,他生在黑龍江的農村,是家鄉這片黑土地養育了他,是時候做點事,回饋黑土地的饋贈了。
皚皚白雪之下,黑土地正在休養生息,為新一年的春耕蓄力。
?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士英
配音:白冰
動畫:董大正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來源于光明日報黑龍江站、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網站
王小廟村“喚醒”沉睡荒地
初春的王小廟村醒了。
一輪紅日躍出,被一片碧綠麥田托住。
披上外套,劉瑞才出了門。60多歲的老劉是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每天頭一件事,就是去田間地頭轉一圈。
“目前不用澆水,墑情非常好。再過幾日,就該翻土準備春播啦!”老劉用手搓了一抔黃土高興地說。
“荒宅變良田,農民心里甜?!焙幽相惓强h張完鄉王小廟村支部書記劉運榮接過話茬,在過去,這里是閑置破敗的房屋和一些廢棄的宅基地,那可是“外面像個村,進村不是村;老屋夜無燈,荒地雜草生”。
俗話說,“寧舍寸金,不舍寸土”。地荒著,大伙兒都心疼?!霸矍f稼人最見不得地荒,甚至房前屋后都種上了莊稼。這兩年一看見滿是雜草的撂荒地,心里那個疼啊?!?/p>
村里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空心村整治,拆除殘垣斷壁。
要動老宅,誰都捏一把汗。為啥?村民對老宅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不住,也不會輕易退出。
果然,在前期摸排中就遇到了麻煩。
“空心村整治是好事,但是拆我家老宅可不行!”鄉村干部往劉瑞才家跑了四五趟,就是兩個字:“不拆?!?/p>
“我先拆!”劉運榮請來挖掘機手,三下五除二拆掉了自家的廢舊房屋。
黨員先拆,群眾沒話說。
王小廟村10天清理出300多間荒廢房屋,40多畝荒土變良田。
“說是老宅,其實是只有60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年了,墻角有縫,冬天透風,夏天漏雨?!眲⑦\榮說起這件事來,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劉運榮介紹,曾經有380多人的王小廟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空心村”整治前,村內僅有8戶人家居住,且多是留守老人,居住著20世紀的土坯房。很多老房子破敗不堪、雜草叢生,遇到陰雨天還有隨時倒塌的危險。
在黨支部帶動下,村民們陸續搬出。清理了瓦礫,新建了灌溉渠道,并使用省里專家研制的有機肥增強了肥力。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村里老房子拆下來的磚頭瓦塊不僅沒有被扔掉,還被廢物利用,鋪成林間小路,建成了小游園,老房子房前屋后的老樹、大樹也都被保留了下來?!傲糇×擞洃?,留住了鄉愁?!编l親們贊不絕口。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前兩天村里召開群眾會,鄉里說要在我們村繼續發展特色種植,要流轉不少土地。新增加的耕地流轉后,咱們農民不僅腰包更鼓了,而且還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打工掙錢,真好?!眲⑷鸩耪f。
?
總策劃:楊谷
監制:張寧 廖慧
統籌:李方舟 李宜蒙
采訪: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巖
配音:白冰
動畫:李宜蒙
視覺設計:孔鵬
制作:光明網新聞中心
圖片視頻素材為光明日報河南站、鄲城縣委宣傳部提供